近年來,針對老年人的養老理財詐騙案件頻頻發生。很多老年人積攢了一輩子的存款被不法分子騙光,最后導致難以追回,這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。那么什么是養老理財詐騙?我們又該如何識別呢?下面我們通過真實案例來為大家詳細解讀。
案情回顧
嫌疑人李某在2011年至2018年期間,伙同他人在廣州、深圳等地,以獲得高額回報為名,誘騙多名老年人購買其虛構的理財產品騙取錢財,先后騙得127名老年人投資理財款共計2308.5萬元。后多名老年人未能如期收到利息,且無法聯系到李某退還資金,遂向公安機關報警。2018年7月,李某被抓獲歸案。
京云說法
本案中,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,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,編造虛假事實和信息,以高額回報為誘餌,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,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,非法占有和惡意處置參與人款項,集資詐騙數額特別巨大,已構成集資詐騙罪。
關于該項罪名的量刑,法律中也有明確的規定,對于集資詐騙罪數額較大的,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處罰金;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,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,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。
本案中,法院經過審理,結合案件事實,最終判決李某有期徒刑十五年,并處罰金100萬元;追繳退賠違法所得。
在這里,我們要明確一點,那就是集資詐騙罪要注意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。對騙取數額較小且情節較輕的行為,不宜認定為犯罪。但情節嚴重的,即使實際上沒有非法占有集資款的,也應認定為集資詐騙未遂。
通過本案,大家可以看到,讓老年人購買虛構的“高回報”理財產品,是不法分子慣用的手法。
這些人會通過各種方法,詳細了解客戶情況,進而鎖定有一定經濟能力,防范意識較差的老年人為重點目標。接著,以“無微不至”的服務獲得被害人的信任,以保本、高回報的許諾獲得被害人投資的意愿。最后通過層層轉賬、出示虛假手續等方式“移花接木”獲利,令人防不勝防。
此類理財詐騙,往往具有以下特征:
1設置誘餌
詐騙分子利用被害人的投機心理,以高額回報、迅速賺錢、人生贏家為誘餌,哄騙被害人進行投資理財。
2博取信任
當被害人先期投入少量資金時,先讓被害人獲利,贏得被害人的信任。而對于老年群體,詐騙分子還會通過“打感情牌”的方式,在情感上獲得老年人的好感與信任。因此,大家應該牢記,天上不會掉餡餅,非親非故的人來和自己獻殷勤,這其中必定有蹊蹺。
3加大投入實施詐騙
有時等到被害人投入大額資金后,會發現自己聯系不上對方了,有些通過網絡購買理財產品的,會出現打不開APP軟件或不能提現的現象。
律師在這里提醒大家,不要被暫時的高利率迷惑雙眼,切勿相信只掙不賠的買賣,避免落入理財詐騙陷阱。特別是涉及到股票、理財產品等,不要輕易相信微信、抖音等平臺上陌生人發布的薦股、釋放內幕消息之類的信息。
京云小結
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清醒,切勿聽信“高回報”等不切實際的承諾,因貪小利而吃大虧。要警惕詐騙分子的“高級話術”、“溫情服務”等偽裝,要多關注反詐知識,提升防范意識,謹防詐騙套路。同時年輕人也要多向家中長輩普及理財詐騙知識,提前打好預防針,防范于未然。
免責聲明: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立即聯系網站管理員,我們會給與以更改或者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