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女士和丈夫婚后置辦婚房時,公公婆婆資助了他們40萬付首付。但是婚內肖女士和丈夫總是產生矛盾,肖女士便起訴離婚,還沒等到離婚開庭的那天,肖女士卻收到了公公的訴狀,要求她和丈夫償還40萬借款,還拿出一張丈夫寫的欠條。
肖女士覺得公婆之前從來沒說過要還錢,這張欠條自己不知情也沒簽字,現在離婚了公公說要還錢明顯是針對自己,公公卻說,如果你們不鬧離婚,這錢我還不想要。那么,這筆錢肖女士需要償還嗎?
北京京云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凇珊表示:
根據我國法律規定,結婚后父母為夫妻雙方購房出資的,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,原則上應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。因為一般情況下,父母基于親緣關系,在子女婚后購房出資,多是為了解決或改善子女的居住條件,是贈與的可能性大于借貸。如果按肖女士公公所說,離婚就按照借貸,要求還款,如果不離婚就視為贈與,就不用還了,會讓子女時刻背負一種隱性的“債務”,既不利于家庭關系的穩定,也不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和誠信原則。
在本案中,肖女士公公的行為,足以讓法院產生合理懷疑,認為其目的就是增加肖女士的債務。僅依據這張欠條,并不能證明雙方存在借貸的合意,所以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。這筆錢肖女士不用償還。
法律鏈接
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<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>婚姻家庭編的解釋(一)》
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結婚前,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,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個人的贈與,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。
當事人結婚后,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,依照約定處理;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,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原則處理。
《民法典》
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,為夫妻的共同財產,歸夫妻共同所有:(四)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,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;
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 下列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:(三)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;
免責聲明: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立即聯系網站管理員,我們會給與以更改或者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